
退役不掉队
--让学生正常回归校园
体育学院 陈海滨
///
1
案例概述分析
小汤同学是一名大学专科体育专业的学生,来高校报道后,随即参军入伍,所在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为其保留学籍两年,该生退伍后顺利复学,并跟随后续年级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他相对同年级的学生年长2岁左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由于习惯了军营生活,在军营中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相比校园的发生了极大变化,与其学生身份非常不相符,同时在宿舍经常玩游戏,甚至会玩到深夜。因此导致与宿舍其他成员产生矛盾,有的舍友甚至集体提出了更换宿舍的请求。不仅如此,同班同学对其也是比较反感,不愿意接受他,更不愿意与其学习和生活。最终,小汤同学在生活上渐渐被疏远、被独立,造成其本人整日郁郁寡欢、在学习上无法跟上专业的进度。由此,他无法找到大学校园应有的充实感、满足感,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为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本领无处施展、军魂精神得不到认可而倍感惆怅与失落,一时间由于无法准确定位自己,进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与未来的目标,对以后的人生倍感迷茫。
该案例代表了大学校园中的一类群体--退役复学学生,这类群体分布在各个高校当中,特别是有体育学院的高校中,这类学生数量也不少,属于退役复学学生如何重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以及自身重新定位问题。
以上述小汤同学为例,在他退役复学重返校园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概括如下:
1、如何引导小汤同学理解游戏问题,正确处理好同宿舍其他成员的关系;
2、如何引导小汤同学重新认识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角度重新适应大学生活;
3、如何发挥小汤同学的退役复学学生的特殊身份并将其具备的军人精神应用到实处。

///
2
案例解决方案
一、摆正心态,尽快融入校园
与小汤同学深入谈心,提醒小汤同学摆正心态,转换身份,适应校园环境,融入校园。退役复学大学生从 “校园”到“军营”又回归“校园”,从“学生”到“军人”又 回归“学生”,环境在变化,身份在转换,对于他们来说, 第一要务就是要认识到所处环境和自我身份的变化。在退役之前,提前调整心态,做好军人向大学生身份的转变,明白将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而不再是首长与战友,所处的是校园,而不再是军营;回归大学校园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校园的规章制度与生活作息,争取把在军营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在大学校园学习 生活中积极表现出来,让更多的师生了解自己、认可自己,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二、积极主动,维护人际关系
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校园融入程度。对于他们的舍友换宿舍的请求,听取舍友的真实心声,其实就是因为小汤有时候游戏打太晚了。因此建议小汤同学在宿舍要按照学生手册的要求11;30熄灯睡觉,同时要主动和同学寻找共同话题,加强沟通交流,也可以将自己在军营的所见所闻主动讲给班级同学和舍友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人优势,积极主动去帮助身边的同学们;遇到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时,要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深彼此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
三、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军营服役两年期间,练就了较强的本领,具备很高的素 质,在大学生征兵宣传、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方面 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要积极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他们开展先进事迹报告 宣讲会,开展国防讨论、国防演讲、国防论文、国防知识 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融入校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退役后对校园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国防教育上, 宣传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光荣事迹,营造“参军光荣”的 校园氛围,同时让退役复学大学生加入应征入伍的动员与宣传中,以亲身经历去鼓励号召更多大学生参军,让他们找回自信的同时也带动身边同学应征入伍,报效祖国。
四、在学院内,形成帮扶机制
学院可以建立同学结对精准帮扶机制,党员、学生干部与退役复学大学生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是光荣且伟大的,积极引导身边同学接纳和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要明白他们刚从部队返回学校,年龄也稍大一些,可能会在生活作息、行为处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的问题,甚至会存在一些摩擦,这时同学们要理解包容 他们,有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要把他们当成班集体的一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园里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
3
经验与启示
一、对于退伍复学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退伍复学学生由于较长时间的离开校园,更多的以“社会人”的身份面对校园生活,处理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诸如不适应、焦虑感等问题,作为辅导员,首先,应当在第一时间关注到此类群体的心理变化,诸如小汤同学外在表现为“打游戏引发的同学矛盾”,实际蕴含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重点关注身份转变带来的心里矛盾,方可有的放矢;其次,应充分挖掘每一位退伍复学学生的自身优势,虽然他们都经历了军旅的历练,但是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问题截然不同,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不一样,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心理状况、不同的个人优点,用强补弱,通过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弥补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做到事半功倍,使他们发自内心的获取满足感、被认同感以及成就感。
二、切忌采取一刀切、一竿子打死等盲目的说教方式笼统地解决问题
在本案例中,小汤同学两年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涯,使其在待人处事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反而无法处理好个人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针对这些特殊性,又考虑到小姜同学的性格属于偏内向、不善言语类型,且自尊心较强,如果采取类似一刀切、一杆子打死等简单粗暴的说教,或仅通过惩罚等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又通过查阅小汤同学的个人履历,发现其在高中阶段有过学生干部的经历,因此,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结合军人独
有的自我约束力与执行力,最终采取了较为温和、系统的手段,包括为其举办军旅经验分享会、开展专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鼓励参加社团活动与志愿者队伍等,并能够与班主任一道,发挥多方力量,较为圆满的解决了此问题,为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借鉴。
三、对于学生的宿舍更换申请,辅导员应依据事态程度稳妥处理
对于当今大学生。尤其大一新生,普遍初次住校,难免会出现宿舍内部不和谐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对于他们而言,首先想到的是更换宿舍,对于此类问题,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敏感性,由事件表象挖掘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比如上述小汤同学的案例,实际蕴含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若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还应做好细致的甄别,准确判断事态是否已经到了非调整宿舍不可的地步,如留有一定余地,应尽量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断章取义,仅仅以更换宿舍为途径,虽简单有效,但治标不治本,对于某些非调整不可的情形,辅导员也应及时做出判断,避免爆发一些不可控的事件。
四、作为辅导员应当定位于学生的知心朋友,并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自我定位准确,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校内距离学生最亲、最近的人,而不是学生的管理椅,应当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诚心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陪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目标、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更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除了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做好结合,努力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心理上理解学生,专业上指导学生,方能轻松应对纷繁的学生事务。
- END -
人物简介

陈海滨,中共党员。体育学院专职辅导员。勿满足于眼前小小的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